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,又稱瓦爾納制度,具有3,000多年歷史。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,即婆羅門、刹帝利、吠舍和首陀羅,它是古代最典型、最森嚴的等級制度。四個等級在地位、權利、職業、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,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;刹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;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;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。
除四大種姓,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之外的人,即所謂「賤民」,又稱「達利特」,他們社會地位最低。儘管印度已廢除種姓制度,但幾千年來種姓制度造成的歧視,在印度不少地區,尤其是農村仍相當嚴重。「賤民」占印度總人口25%,在傳統的印度社會中,只允許做被認為是非常卑賤的行業,包括:掃街及清潔廁所、理髮、鞋匠、皮革加工、洗衣服、捕魚。
不論男女雙方原來的種姓為何,只要其中一方為賤民,其後裔皆為賤民。由於賤民制度的嚴苛,使不少被劃為賤民的人,過著苦不堪言的生活。至今在印度,仍有不少人對賤民存有偏見,而逼使這些人必須前往外國謀生。而在印度獨立之前,賤民們完全沒有機會接受教育,即便是現在,賤民在街上也不可以穿著鞋子,在任何地方也必須站立,即使周圍有很多空的座位。
曾有報導,有人因為航班上有賤民而拒絕登機,導致飛機延遲起飛。印度頻繁發生的性侵案,也是由於其他種姓男子,欺凌達利特(賤民)女子,因為在印度人眼裡,他們比畜生還不如。那麼,印度人是怎麼區分種姓階層呢?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就是看聖線。高種姓的男子,在出生時就要進行佩戴聖線的儀式,所以有線圈的就是高種姓、沒線圈的就是低種姓。
然後再靠線圈的材質,來區分具體的種姓階層,吠舍的線圈是毛線、刹帝利是亞麻線,而婆羅門則是棉線。雖然賤民生活很悲慘,但萬事都有例外的,像是印度憲法之父安倍德卡爾,其本身就是賤民出身,但他在爭取到應有的教育機會之後,成功考取了律師執照。
文章來源:觀視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