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精神疾病總承受不少汙名。當社會無法辨識和理解這個疾病時,思覺失調症患者就越難生存。(圖/公視提供)
記者林妤柔/綜合報導
電視劇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精彩落幕,戲中演出思覺失調產生的症狀、患者心聲,以及探討周遭社會的現實面,無形中點出世人並不了解精神病,對於疾病患者有些恐懼、甚至不友善的狀況。照護線上認為,精神疾病總承受不少汙名。當社會無法辨識和理解這個疾病時,思覺失調症患者就越難生存,該網站提出幾個關於思覺失調症的常見迷思,讓更多人理解並且接納。
思覺失調症8大迷思:
1.爸媽沒教好,才讓孩子得思覺失調症
照護線上指出,思覺失調症與基因、外傷、環境、濫用酒精、使用大麻、安非他命、古柯鹼等毒品等有關。研究認為,養育方式對該病是否發作並沒有重大影響,所以如果認識思覺失調症患者時,請不要先急著檢討、責怪他的父母。
▲思覺失調症與基因、外傷、環境、濫用酒精、使用大麻、安非他命、古柯鹼等毒品等有關。(圖/白映俞醫師提供)
2.患者應該一直在精神病院
照護線上說隨著社會愈加了解精神疾病,治療也有成效,越來越多的思覺失調患者可以回家,在家人、親友的支持下生活,但前提是家中支持系統要好。若尚未恢復到可以進入職場工作,患者也可以參加日間病房、社區機構活動,每天到醫院報到,做一些活動與治療。萬一家中支持系統不良,患者需要長期住院的機會就比較大。
3.患者有多重人格
照護線上表示在真實世界裡,多重人格者並沒有那麼多。多重人格患者是每一個人格都擁有個別思考模式、人格都完整發展,就像一個身體裡住著不同靈魂;思覺失調則是患者的思緒、情緒、行為崩解,難以分辨真實與幻覺,因此有錯誤的想法,所以兩者並不同。
▲思覺失調是患者的思緒、情緒、行為崩解,難以分辨真實與幻覺,因此有錯誤的想法。(圖/白映俞醫師提供)
4.患者都很暴力
照護線上表示,其實思覺失調患者常是暴力下的受害者,而非施暴者。患者通常先表現出越來越孤僻、越來越不想參加活動等症狀,若剛好遇上進新職場、變成大學新鮮人等壓力源,症狀就會在數個月至數年間持續惡化,而不是瞬間變臉,兇性大發。根據研究,正在接受治療的思覺失調者並不比一般人危險,若患者突然抓狂,可能是從未接受過治療,或是患病同時還有濫用毒品、藥物等狀況存在。
5.患者無法工作
照護線上指出思覺失調患者常難以分辨真實與幻覺、注意力容易不集中、學習與記憶出現障礙,要找到工作確實有難度,此外,患者無力關心外表與形象問題,會讓長官觀感不佳。不過病情控制得當、不至於完全失去行為能力,能勝任工作的患者還是不少,而且持續工作也算復健治療的方式之一。
6.沒有思覺失調症家族病史,自己與小孩就沒事
照護線上提到,思覺失調症與遺傳有關,若其中一位家長患有思覺失調症,小孩罹病的機會約在一成;若雙親都得到,小孩罹病機會將近五成,表示「一等親患有思覺失調症」確實是疾病發作的危險因子,但即使是同卵雙胞胎兄弟,也不會哥哥得了思覺失調症,弟弟就注定得到,罹患機率大約五成。除了基因外,環境因素佔有一席之地,例如學業成績無法達標、濫用藥物和毒品、在重要時間點感染病毒、接觸到毒素等,也會誘發思覺失調症。
7.治療無效
提到這部份,照護線上表示精神疾病出在腦部,無論構造上有差異,或化學物質的分泌失去平衡,都可能讓腦部功能異於常人。雖然還無法從電生理學、神經影像、抽血等研究找到思覺失調症腦部的異常之處,治療亦有困境,但不代表不能治癒。在目前藥物和治療的幫助下,一小部分患者能完全恢復,一小部份的患者則很嚴重,無法自行生活,剩下患者則介於中間,病情在治療後獲得改善,多數時間能穩定生活,但偶爾會面臨一些失能或危機。
▲根據統計,全世界有約2,300萬人(約全台灣總人口數)患有思覺失調症。(圖/白映俞醫師提供)
8.腦袋亂想的疾病,一定女生比較多
照護線上指出,思覺失調症的發生率比我們想像中的高,根據統計,全世界有約2,300萬人(約全台灣總人口數)患有思覺失調症。其中,男生發病率還比女性高一些,發病時間也比女性早,最常在20多歲時發病。最後並表示,希望透過破解這些迷思,帶來更多了解和接納,多花點時間認識他人處境、設身處地為人著想、減少無謂的恐懼,才能縮短自己與惡的距離。
文章來源: 東森新聞